关于2021年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估情况的通报

渝建通报〔2022〕1号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关于2021年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估情况的通报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两江新区、高新区、经开区、万盛经开区、双桥经开区管委会:

为深入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办发〔2015〕75号)和《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渝府办发〔2016〕37号),系统化全域推进我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按照《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管理办法(试行)》(渝府办发〔2018〕135号)的相关规定,依据《重庆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价细则(试行)》(渝建人居〔2020〕24号),结合《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办公厅关于开展2021年度海绵城市建设评估工作的通知》(建办城函〔2021〕416号),我委组织开展了全市海绵城市建设绩效评估,现将有关情况通报如下。

一、总体情况

2021年全市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稳步推进,建设效果逐渐显现,达标面积稳步增长。水生态有效保护,河湖空间严格管控,城市可渗透地面面积比例40.3%,建成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51.4%;水安全有效保障,历史内涝积水点消除比例100%;水资源有效涵养,再生水年利用量13824万m3;水环境有效改善,黑臭水体消除比例100%,市控断面Ⅰ~Ⅲ类水质断面比例95%。规划、建设、运维、绩效考核全过程持续规范,多类项目系统推进,项目海绵化率65.33%。全市达标排水分区340个,面积共计521.1km2,占城市建成区比例为29.8%。

根据专家评估组对各区县自评估情况及建设项目实施情况的评估结果,两江新区、万州区、璧山区、渝北区、大足区、九龙坡区总体较好,合川区、开州区、大渡口区、巫山县、荣昌区、高新区较2020年有明显进步。

二、具体评估情况

本次采用区县自评和现场抽查的方式对各区县开展绩效评估,根据各区县提交的自评估报告,渝北区、璧山区、万州区、九龙坡区、合川区、北碚区自评估工作开展较好,酉阳县、永川区、江北区自评估工作开展较差。各区县体制机制落实、规划建设管理、创新提升、整体推进情况和建设项目实施情况如下:

(一)体制机制落实情况。各区县建立了较为完善的海绵城市建设管理长效机制,除云阳县外,41个区县均成立了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大多数区县设立了专职机构、制定了符合当地实际的制度文件。部分区县海绵城市建设领导小组或专职机构履职情况较好,少数区县将海绵城市建设工作相关内容纳入了区县政府2021年度考核,如渝北区在《渝北区2021年度经济社会发展考核指标实施细则》中明确涉及海绵城市建设的区级有关部门及街道的考核内容及要求。

(二)规划建设管理情况。规划管控方面,各区县均建立了“专项规划-修建性详细规划”的海绵规划体系,除江津区、城口县外,40个区县已将海绵城市指标纳入了“两证一书”。部分区县将国土空间规划、防洪规划和排水防涝规划与海绵规划充分衔接,如璧山区将海绵城市建设总体目标纳入国土空间规划指标体系;万州区在编制《重庆市万州区防洪规划(2021-2035年)》时充分考虑了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建设管控方面,两江新区、大足区、九龙坡区、长寿区等大多数区县在设计、施工、验收环节均较好执行了《关于规范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项目海绵城市建设管理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但黔江区、武隆区未按相关要求执行。31个区县开展了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专项评估工作,但仍有渝中区、铜梁区、潼南区、黔江区、丰都县等11个区县未开展。运维管控方面,大多数区县制定了运维管控流程或制度,但运维单位落实不到位、运维记录少、运维效果不佳。

(三)创新提升情况。各区县在系统思考、培训交流、公众参与、产业发展方面还需进一步提升。少数区县在报告中体现了具有本地特色的系统化全域推进思路,部分区县组织了海绵城市专题培训,开展了海绵城市公众宣传。如渝北区在其建设工程标准化产业化示范基地专门打造了透水铺装的实物样板,强化了样板引领作用;秀山县等12个区县引进、扶持或培育了海绵产品相关企业。

(四)整体推进度。达标面积方面,大多数区县达标面积占城市建成区面积比例较去年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但城口县、忠县、酉阳县、彭水县和巫溪县达标面积比例未增长甚至个别区县有下降。项目海绵化率方面,全市项目海绵化率为65.33%,较去年有所提升,沙坪坝区、南岸区、北碚区、渝北区、两江新区、高新区和彭水县项目海绵化率达100%,但江北区、永川区、秀山县等18个区县的自评估报告中缺少项目海绵化率及相关内容。示范效应方面,各区县按照“源头减排、过程控制、系统治理”的技术路线逐步打造典型排水分区,从建筑与小区、工业厂区、道路与广场、城市公园等多类源头减排项目着手,打造典型项目,初步形成了海绵示范效应。如璧山区连通5个排水分区内水体,构建大海绵系统,整体实现12.39 km2汇水范围内约40mm降雨不外排;渝北区龙湖云瑶玉陛项目结合场地地形分散布置19个雨水花园,径流组织清晰合理,功能景观充分协调。

(五)建设项目实施效果情况

本次共抽查项目116个,其中完工项目88个,在建项目28个,项目实施效果较去年有明显提升。项目管理持续规范。大多数项目均编制了海绵设计专篇并通过施工图审查,施工交底、多方验收、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专项评估等程序较完善,过程管理形成闭环。如渝北区大悦祥云F131-2地块等3个项目,设计、施工和评估等环节程序规范,关键节点管控到位;大渡口区绿地城(4号地块)项目评估机构提前介入施工过程,评估过程严格执行《海绵城市建设项目评价标准》,整改效果明显,切实达到了“以评促建”的效果。项目效果持续向好。建筑与小区、道路与广场、工业厂区、城市公园及旧城改造等多类项目海绵城市建设同步推进,大多数项目落实海绵理念,涌现出了一批典型项目。如高新区金东路设置生物滞留带及人行道透水铺装削减道路径流污染,植物养护精细,打造了靓丽的城市道路景观;九龙坡区血液中心绿地公园严格落实规划指标,收集道路雨水并回用于公园浇洒,充分发挥末端兜底作用;万州区宁静苑在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时充分利用雨水花园、绿色屋顶等源头设施,实际控制指标远超规划指标。

但部分项目仍存在以下问题:一是规划指标设置不合理,指标管控覆盖不全面。规划指标的设置未充分结合地块实际,部分公园项目指标偏低,建筑与小区项目指标偏高;少数项目海绵城市指标未纳入“两证一书”。二是设计施工衔接不充分,验收评估把关不到位。施工交底未全面开展且交底深度不够,项目建设单位或施工单位对海绵理念的认识、主要设施的施工要点仍不清晰;多方验收流于表面,设计单位和监理单位对核心内容的整体质量把控较差;项目现场实际效果与专项评估结果存在偏差。三是项目理念落实不到位,设施功能发挥不完全。部分场地径流组织不合理,部分雨水花园未设置进水口,蓄水容积、溢流口标高和过流能力不符合设计要求,景观搭配效果不佳,非淹水区域种植水生植物;部分透水铺装仅面层透水,未设置盲沟或盲管。四是标准规范执行不严格,专业人员能力待提升。部分区县管理人员对海绵城市理念的认识及管理能力仍需加强;部分施工图审查机构对海绵设计专篇审查不严格,审查意见缺乏针对性;部分评估机构对评估重点理解错误或把控不严,针对评估后未整改到位的项目仍通过评估。

三、下一步工作要求

各区县应做好“十四五”期间海绵城市建设系统规划,确定总体思路及重点任务,主要做好以下工作:

(一)重系统谋划,统筹推进海绵城市全域建设

强化领导小组统筹作用。各区县应进一步强化海绵城市领导小组履职,建立问题反馈机制,统筹解决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工作中的问题,督促相关部门落实海绵城市建设要求。制定系统化实施方案。结合“十四五”期间城市开发建设和城市更新情况,制定系统化全域推进海绵城市建设实施方案,明确系统推进思路、工作计划等。统筹新老城区海绵城市建设。新城区开发严格执行海绵城市管控制度,做好规划开发区统筹;老城区改造以问题为导向,实施项目海绵化改造。

(二)抓项目落实,全力保障海绵城市落地效果

抓规划落实。各区县应强化相关规划与海绵城市规划的衔接,在“两证一书”中严格落实海绵城市指标,在方案审查阶段严格核查海绵城市设计。抓设计落实。设计单位应按照我市发布的海绵城市施工图设计模板开展施工图设计,施工图审查机构应从内容和深度严控设计质量,审查合格书中应包含海绵城市审查实质性意见,确保设计源头落实指标。抓施工落实。强化施工交底和样板引路,设计单位应加强项目施工全过程技术指导,施工单位应充分理解径流组织、设施竖向高程衔接等海绵理念,确保设施落地生实效。抓评估落实。各区县建设主管部门在组织开展建设工程海绵城市建设效果专项评估时,应严把评估关,正确采用得分制的打分方式,未合格项目坚决不予通过,确保“以评促建”。抓运维落实。建设单位在移交海绵设施至运维单位时,应与运维单位充分对接设施运维的流程及要点,确保设施不损坏、效果不折减。

(三)树样板示范,着力打造海绵城市区域特色

探索差异化发展路线。各区县应根据区域本底差异、问题需求、经济水平等因素,在发展方向、建设策略、技术措施等方面因地制宜建设区域特色显著的海绵城市。打造典型示范样板。结合新城区开发建设,打造“1个典型排水分区+N个典型项目+M个典型设施”的样板,结合老旧城区升级改造,根据老旧城区的竖向布局和径流特点,以解决涉水问题为切入口,以城市更新、绿色社区为契机充分融入海绵理念,形成一批示范项目,充分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促进建设质量全面提升。

(四)强专业能力,持续强化海绵城市技术保障

强化专业人才建设。各区县应制定海绵城市建设专项培训计划,开展海绵城市规划、标准导则、政策文件、典型项目全过程管理等方面的宣传培训,举办优秀案例调研、行业技术交流、内部讨论及相关专题培训活动,促进全行业人员技术水平提高。加强海绵宣传工作。开展海绵城市进社区、进校园等活动,结合短视频、直播、微博、微信等新媒体宣传模式,宣传海绵城市理念和作用,提高社会大众接受度。积极培育本地产品。鼓励采用本地企业生产的产品,促进产品落地应用,辐射带动重庆及其周边省市的海绵城市产业发展。充分利用现有传统建材产业产能过剩情况,优化产业结构。

附件:1. 2021年区县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情况表

2.2021年区县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情况表

重庆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2022年1月18日

附件下载:

附件12021年区县海绵城市建设总体情况表-2022.1.12(1).xlsx
附件22021年区县海绵城市建设项目情况表-2022.1.12(1).xlsx